新生儿之间没有区别。为什么经过三年、六年、九年的成长,却出现了如此大的差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这种差异是由家庭造成的。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不要以为上名校就决定了你的一生。夫妻之间的关系永远是最重要的。永远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人,都会等待这个家庭的成功。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场悲剧;时刻保持沟通,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任何缺点和优点都与父母有关,不了解孩子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不要把你的梦想与孩子的未来联系在一起
家庭教育确实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两年前我讲过一个观点,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儿童教育。所谓的重视有些曲解,但总体来说,每一次与家庭教育有关的活动都座无虚席,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心态。然而,正是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今天的教育产生了许多过去没有出现的问题。每个即将成为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对即将出生或者即将长大的孩子都有很多的要求,很多的梦想,很多的希望。
比如我见过很多所谓的“胎教”。怀孕前,要注意如何调节父母的身体,让孩子为以后的出生有更好的生理基础。孩子出生后,我们对他有很多梦想。比如,我们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外交官、世界首富、歌手、足球明星、明星、高考状元。我们也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心胸开阔、有礼貌、幽默。恕我直言,许多目标对于父母来说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今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我们成为父母后,我们的很多梦想和关注是一辈子都无法实现的,都是虚幻的。我们中国父母和西方父母最大的区别就是不能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成为普通人。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所以,为了追求那些我认为虚无缥缈、虚无缥缈的目标,我们就产生了很多今天看来不应该出现的现象。大家可能听说过,现在奥数已经引入幼儿园,幼儿园也开始分快班和慢班。因此,当今社会有更多的现象表明我们更加重视“操之过急”。事实上,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可能都见过马拉松比赛的场景。事实上,一开始谁站在第一排或第二排并不重要。即使跑完一万米,谁第一谁第二也无法决定谁先到达终点。然而,如今许多家长却拼命想“抢先”。没有哪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那样热衷于“操之过急”。
请鼓励您的孩子成为幸福的普通人
回顾过去30年,我们通过先发制人培养了那么多尖子生、竞赛优胜者、金牌获得者,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如我们最初预期的那样涌现,至少现在还没有。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孩子制定了这个过程。当它们出生时,我们有很多梦想。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上一所好学校,取得好成绩。渐渐地,我们的期待逐渐降温。我们希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上学、就业、成家、生子,过上稳定的生活,有稳定的工作,不被下岗。三四十岁时能够身体健康,家庭和睦,步入老年时希望子女孝顺。终于,当你无法动弹的时候,原来的所有梦想都烟消云散了。那时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身边给我倒一杯酒。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一开始的理想非常高远,但到了最后,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明白,我们的很多训练都是不正确的。我从来不认为强化训练可以培养出我们所谓的成功人士。当然,成功没有单一的标准。有句话说得好:“最好的永远是最好的”。我明白,不管对什么样的人群进行统计分类,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正态分布的。一个好的厨师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数学家,反之亦然。无论我们如何对人进行分类,统计数据都必须是正态分布的,而所谓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的。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但普通人就没有幸福吗?难道我们既然是普通人,就没有普通人的幸福吗?难道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权利谈论幸福吗?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很多人都是普通人,但他们过着非常乐观和幸福的生活。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买房。租的房子就没有生活了吗?为什么大家都在为买房而烦恼?去年两会期间我看到一个采访。日本很多女孩,尤其是东京的女孩,不愿意嫁给有房子的人,因为她认为这样的人拥有了一切后,未必愿意奋斗。他们宁愿这对年轻夫妇从零开始。我从一无所有开始,一点一滴地构建自己的生活。这不仅是一个构建生命的过程,更是一个构建情感的过程。
如何与孩子沟通应该被视为一门艺术
关于沟通的问题,请每一位家长好好思考一下。我们有丰富的话题吗?有没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在沟通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沟通技巧和艺术?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其他交流的话题吗?我们是否曾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只要孩子成绩提高了,其他的就不用担心了”。我们想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但是当你这么说的时候,责任感的教育已经完全丧失了。如果什么都不用担心,那责任感从何而来?会有油瓶翻倒的情况,孩子们会视而不见。当孩子感到沮丧时,沉默的方法也可能更有效。无需多言,上前抱住他,拍拍他的背和头。事实上,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也帮不了什么忙。所有的孩子都能理解这种无声的姿态。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更具艺术性的方法。比如说我们有一个老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他的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他没有付支票就从超市拿了一些东西。当他在停车场上车时,突然想到这件物品还没有付款。事实上,他拿走之后,就没有人知道了。然而,家长们认为这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重要机会,于是要求孩子把钱还给超市收银员。孩子做完这件事后,家长没有给予任何口头表扬,但整个晚上家长都显得很高兴。事实上,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这种氛围,这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
有时沟通需要一些时间。我讲一个北京四中的案例。刚才赵老师谈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薄弱。我们几年前就采用了一种方法。军训期间,我们要求每位家长给军营里的孩子们写一封信。军训持续十天左右。我们第四天就把这封信送到学校,然后我们争取让每个孩子在第四天、第五天都读到他父母写的信。我们对父母说,你们不能以我太忙,没时间写为借口。如果全班同学都不写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可能会非常失望。家长平时不愿意说或者不好意思说的事情可以写在信里。为什么选择第四天或第五天?因为大多数孩子这些天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尤其是军营的恶劣环境,他们已经开始想家了。这时,一封家长的来信就能深深地刺入他的内心。几乎没有学生看到欣欣后忍不住落泪。这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我举这个例子是说,我们要选择沟通的方式、场合、心态、时机。
对孩子宽容,“眼睛里能揉沙子”
我曾经在网上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芬兰的一个孩子十岁时为家人做了一些事情。他可能觉得自己需要一些回报,于是他写道:“花二十分钱拿回生活用品。” “寄信到邮局要10芬尼,帮助花园里的大人要20芬尼……”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突然给你一张这样的纸条,你会有什么反应?我们中国的父母可能也会愤怒。但妈妈看到账单后什么也没说,把钱放在那里。当孩子拿到钱时,他看到母亲写的另一张账单:“彼得欠他母亲如下:0芬尼,用于他在家10年的幸福生活;0芬尼,用于10年的饮食;以及0芬尼,用于10年的饮食。 0分芬尼代表他在家里度过了10年的幸福生活。”他生病时照顾他,他总是有一位慈爱的母亲范妮……”我认为这是一门艺术,我认为现在大多数父母都缺乏这样的教育艺术。
我们常说:老师,我的孩子交给你了,你可以打他,也可以骂他。这反映了父母逃避自己角色的心态。很多时候,父母都会大惊小怪。当儿子接到女孩的电话时,母亲可能会拿起电话在隔壁房间听,或者女孩接到男孩的电话。很多家长立即向老师举报,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限制孩子打电话、通讯等自由,其实这都太敏感了。
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我认为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他说:“校长,我现在明白了,教育有时就是用沙子揉眼睛。”我想这就是教育的一种宽容。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能够理解这件事情并从中学习。说点道理吧。
我曾经读过一位台湾作家写的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当他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带孩子们去海边玩。孩子们想下水。考虑到安全,他一开始不同意,但看到孩子们迫切的要求,他就同意了。不过,他要求老师们在远处设立一道防线,让孩子们不能越过这条防线。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上来的时候全身都湿透了。孩子们有说有笑,一个小女孩脱掉了衣服。显然,她脱掉了太多衣服。老师很惊讶,想过要不要阻止她,但还是克制住了。随后,他就看到小女孩扭着衣服穿上了。旁边的男孩女孩们并没有什么异常。因为小孩子的兴奋不在这里,但如果我们大人大喊大叫,这孩子可能就毁了一辈子了。所以,这就是我们眼睛里揉的沙子。
父母如何更好地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
我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要点是,你永远不应该把你的孩子看得比你的生活伴侣更重要。在我看来,夫妻关系是最重要的。正是因为夫妻感情牢固,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牢固的家庭。有了一个强大的家庭,孩子才能有一个正常、良好的成长环境。后来很多人给我打电话,看了那篇文章后改变了价值观。因为很多父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这最终导致了很多家庭矛盾。
在一次家长会上,当我讨论这个观点时,我谈论的是我们需要花足够的时间陪伴我们的孩子和他们的家人。有家长说,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应酬,晚上在外面吃饭,很少回家吃饭。我说我不认为任何一顿饭都必须在外面吃。我在这里坦白地告诉你们,我不会在其他事情上撒谎。只有一件事我可能会撒谎,那就是当有人叫我出去吃饭时,我会说“对不起,我今晚有计划”。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我想一个和谐的家庭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在一起。
当我很小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有一个开放的家庭,欢迎外宾。有一次我在一位日本高官的家里见到了他的妻子。她说,父母一定要和孩子有足够的肌肤接触,一定要抱住孩子。事实上,情绪的基础是情绪在体内发生。生化反应,没有这些条件,这些反应就不可能发生。如果它们不发生,就不会有情感。情感不是虚幻的,所以必须多接触才能有更多的情感。
我个人认为,家庭教育不应该太艺术化,也不能太技术化。家庭和睦、和睦最重要。有了和谐的家庭,孩子才能在家庭中自然、快乐地成长。我相信孩子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至于是否要这么早学更多的东西,我个人的建议是家长不要把重点放在“操之过急”上。希望今天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isawanaoto.com/html/tiyuwenda/8648.html